“绿色”、“有机”、“无污染”……带着最耀眼的光环,青海枸杞,这个瀚海戈壁之中诞生的“红色”生态产业链,正日渐成为青海优势经济的金“名片”,成为带动千百万农民创业致富的新“引擎”,在世界枸杞产业发展的舞台上“红”袖善舞,舞出了一方新天地。
枸杞:富民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我省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积极培育枸杞产业,种植规模逐步扩大,产量逐年增加、种植效益不断提高,企业发展壮大,产品研发力度加大,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小小枸杞成就了一项大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
目前,全省枸杞种植规模由年的3.77万亩迅猛发展到43.9万亩,成为全国第二大主产区。其中诺木洪农场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8.3万亩,成为国内规模种植最大的区域。省内从事枸杞加工、销售的企业有36家,产品从直销干果逐步研发到枸杞浓缩汁、冻干枸杞、枸杞茶、枸杞籽油等系列产品。
据介绍,我省枸杞产量由年的吨提高到年2.36万吨,产值从万元提高到10亿元以上。从事枸杞种植的企业、专业合作社、个体承包户有余家,辐射带动农户近户,户均可增加收入元。
绿色、有机、无污染,是青海枸杞品质优于其它地区枸杞的最明显特性,其产品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不言而喻。近年来,我省通过省内外举办的重大节会展销平台和媒体宣传,多方式、多渠道推介青海枸杞,一批枸杞产品脱颖而出,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据统计,年青海省枸杞出口达到多吨,有机枸杞出口占全国90%以上,成为中国有机枸杞主要出口地。在第六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上,来自青海的绿色、有机枸杞3项产品获得金奖,2项产品获得优质奖。
枸杞:生态的优势产业
青海作为国内第二大枸杞生产地,发展枸杞产业具有哪些优势?
1自柴达木盆地的枸杞果大、色艳、内在品质好、营养成分足,是我国产量最高,品质最佳的枸杞生长地区。生产的枸杞鲜果玲珑剔透,色红粒大,果实籽少、肉厚,大小均匀,无霉变、无杂质,品质优良走俏国内外市场。
2柴达木盆地的枸杞含多种维生素和人体所必需的17种氨基酸,其中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智力开发的有机硒、锗、锌、铁的含量高。总糖、氨基酸含量、总黄酮显著高于国内其它产地,特别是富含走俏国内市场的植物花青素,是全国最优质的枸杞之一。
3青海高原自然环境纯净无污染,被誉为“世界四大超净区”,柴达木和共和盆地土地资源丰富。枸杞产地大气、水源、土壤基本无污染,非常适宜枸杞的生长发育,发展枸杞规模化种植潜力巨大,具有发展有机枸杞产品的区域优势。
此外,柴达木盆地东南缘是我国天然枸杞的中心分布区,面积达万亩。在都兰县乌龙沟发现的国内面积最大、最为集中的天然原始枸杞群落,面积达亩,集中分布我省的全部枸杞天然种5个种。这些珍贵的天然枸杞种质资源,为枸杞新品种培育提供了可能。
枸杞:有机的潮流产业
相关负责人介绍,青海枸杞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具有明显地域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目前枸杞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青海枸杞品牌效益不明显,市场认可度低;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滞后,没有形成稳定市场销售渠道,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制约枸杞产业的长远发展;枸杞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尚不成熟,从业人员缺乏高原枸杞栽培、管理的成熟经验和技术,致使田间管理水平不高。尤其枸杞的绿色、有机生产处在起步阶段,生产加工环节缺乏质量监管,未形成检测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这些都将影响青海枸杞品质优势的发挥和产业的长远发展。省内外专家学者认为,青海枸杞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地理环境和种质资源优势。如何发挥区域优势,发展枸杞绿色、有机生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必须在枸杞优良品种的选育上、枸杞栽培技术上、枸杞产品的品牌建设上和枸杞有机种植上取得突破。
枸杞的产量和品质关键取决于枸杞的优良品种,这是支撑枸杞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加大“柴杞”、“青杞”系列品种推广力度,研发出适应强、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克服产量低的瓶颈,才能实现枸杞生产的稳产高产。
青海枸杞栽培时间短,栽培技术不成熟,要学习、总结成熟的田间管理技术,让从业人员熟练掌握枸杞育苗、栽植、修剪、病虫害防治、加工的技能,培养一批懂生产、会管理的专门人才,达到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鼓励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利用青海枸杞“高原、绿色、有机”的品质优势,开展地理标识和商标注册,打造青海枸杞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知名度,创建市场驰名商标。通过品牌引领,促进枸杞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加快农民脱贫致富。
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扶持,建立完善的监管服务体系和规范的有机枸杞基地建设。严格按照绿色、有机的生产标准开展枸杞生产,提高枸杞质量,适应市场绿色、有机消费的趋势,实现枸杞优质优价。
来源:青海日报
本期监制/刘蓉燕责编/魏慧敏
长按指纹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