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白癜风怎么预防 http://m.39.net/pf/a_6210228.html
“来来,后转体,
高温瑜伽仰卧起,
保温杯里泡枸杞”
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
不小心暴露了我们保养的秘诀——
枸杞泡水!
枸杞究竟有没有这么大的魔力呢?
01
枸杞的功效
现代医学认为,枸杞中富含枸杞多糖,能够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抗衰老、抗肿瘤。
同时,枸杞中含有丰富的B——胡萝卜素,能够在人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A又能生成视黄醇,从而提高人体的视力,防止出现黄斑症。
中医认为,枸杞性甘味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对于腰酸、腿软、手脚出汗、眼睛干涩、视力不清的人有一定的疗效。
民间传闻说枸杞有壮阳的功效,其实这不靠谱。从古到今的医书都有记载,枸杞可以补肾精,但是枸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壮阳药。
打个比方,“补肾精”,类似于给没有钱的人找了份工作让他去挣钱;“壮肾阳”类似于直接给他放高利贷,让他去提前消费,因此“补肾精”和“壮肾阳”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02
黑枸杞和药典的枸杞有什么不同
最近,网上仍然有很多传言,认为黑枸杞是种神奇的藏药,真的是这样吗?经过相关考证,藏医里所有的典籍都没有记录黑枸杞,关于黑枸杞的传说,大都是商家宣传的一个噱头。
《中国药典》收载标准的枸杞是宁夏的枸杞,没有黑枸杞。尽管市面上有青海枸杞、内蒙古枸杞、新疆枸杞、黑枸杞等各种品种的枸杞,但只有宁夏的枸杞,作为道地药材,是唯一载入《年版本中国药典》的品种。《本草纲目》也记载:"全国入药杞子,皆宁产也”,可见,宁夏枸杞的药用价值最高。
03
5个步骤,区分枸杞VS硫磺熏过的枸杞
1
从颜色上区分:
在购买时,仔细观察颜色,如果颜色红得过了头,达到鲜红的程度,那就很可能熏过硫磺了;自然界的枸杞经过晒干后,颜色会变淡点;
再细细看枸杞的叶柄处,如果有小白点,说明未被硫磺熏制过;如果不是,并且呈红红的,肯定是经过硫磺熏制了,并且染色过了。
2
用鼻子闻:
天然的枸杞不仅颜色自然,而且味道淡淡的,有股天然的甜味,如果闻起来枸杞有股怪味,有股放完鞭炮后,弥漫着的火药味道。
3
用手摸区分:
购买时用手捏捏,如果枸杞黏黏的,抓一把都粘在一起,并且手指很快沾上红色,很可能就是经硫磺熏制、染过颜色的。
4.
看果肉的饱满程度:
自然晾干的枸杞,因水分蒸发掉了,会有点干瘪、硬硬的、褶皱多,但果肉较厚。
经过硫磺熏制过的,比较扁平,皱褶少,果肉也较少。因为很可能是拿陈年旧货翻新的。
5
看泡茶后的颜色、味道:
天然的枸杞泡热水后,水呈淡淡的黄色,颜色清亮透明,枸杞吃起来甜甜的,有些籽。
而熏制过的毕竟经过化学处理,喝起来味道不会那么甜,颜色有点浑浊,还略有股酸味、舌头会有刺激感。
05
枸杞应该怎么吃
1
枸杞一天吃多少粒?
其实枸杞整天都可以吃,也不需要规定什么时间最好。空腹干嚼更有利于营养成分的吸收,但枸杞也不宜吃得过量。
一般每天吃6-12克左右枸杞最好,大约40粒枸杞。如果是用作治疗,请根据医嘱增加用量;如果用作药膳,就需要妈妈们根据家里的人口来衡量了。
2
枸杞应该怎么泡茶?
很多小伙伴表示,我经常拿枸杞泡水喝,但是效果没这么好,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很可能你用错方子了。枸杞泡水是很有讲究的,要切记三不要。
第一,不要用开水泡。
用45度的温水泡枸杞,能够保持枸杞的口感,而且能够把它的很多有效成分缓慢的浸泡出来。
第二、泡水的枸杞不要丢
枸杞泡水后,虽说口感变差一些,但是,枸杞中有一部分营养是不溶于水的。直接将枸杞吃掉,就能把枸杞中大部分营养物质都吸收。
第三、不要买染色枸杞
市面上有些不良商家,为了让枸杞的颜色更鲜艳,就会将枸杞染色。所以大家在买枸杞时要注意分辨。要是食用了染色枸杞,会对身体有害。
杞菊茶
今天,康康子给大家介绍一款简单又养颜的茶,上班族、手机党可以多喝哦!
菊花6朵,枸杞10克。
1.对于我们长期用眼过度导致的视疲劳、眼睛干涩、眼屎多、眼睛发红等症状有效。2.补肝肾、清肝明目的功效。皮肤发黄、色斑也有一定的效果,爱美的姐妹可以常喝哦!
05
这六种要少吃枸杞:
1
感冒发烧不宜吃
感冒发烧的人,身体内虚火旺,如果再吃枸杞,容易加重发烧症状。
2
腹泻不宜吃
枸杞容易加重腹泻,而且会对身体机能造成一定伤害。
3
脾虚少吃
脾胃虚弱和消化不良的人,在炎热的夏天,最好不要吃枸杞,不然可能会有食欲下降,吐酸水等不适症状。
4
阴虚少吃
阴虚体质的人,由于精、血、津液等物质耗损,就会导致人体处于亢奋状态,如果再过度食用偏温性的枸杞,容易上火。
5
高血压少吃
枸杞性温,而高血压病人如果盲目吃枸杞,很容易造成血压不稳。
6
糖尿病少吃
枸杞的含糖量又高,不能因为它有降糖的作用,而大量的吃枸杞,不然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
喜欢这篇文章吗?记得多多点赞、转发,更多养生知识持续更新!
点阅读原文可了解更多滋补膳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