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造

近年来,海西州立足生态立州战略,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造千亿元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枸杞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年,全州枸杞种植面积49.19万亩,干果总产量8.74万吨,产值34.8亿元,占农牧业总产值的46.4%,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柴达木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

一、高站位谋划产业发展。出台《海西州促进枸杞产业发展保护条例》《海西州推进农牧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牧业发展新动能十一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把枸杞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富民支柱产业,加快建设都兰诺木洪枸杞现代农业产业园、德令哈绿色生物产业园、格尔木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都兰诺木洪枸杞产业园作为全省首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园,培育余家企业、专业合作社,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州级龙头企业30家,全面助推了枸杞产业的纵深发展。

二、高品质凸显地域特色。全力支持行业协会申报柴达木枸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大力培育柴达木枸杞的区域公共品牌。大力推进“全国高寒区枸杞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级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有机枸杞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等有机基地建设,核心基地获得有机产品认证企业、专业合作社37家,认证面积11.78万亩。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世界海拔最高的连片枸杞种植基地”证书,柴达木枸杞已入选中欧地标互认产品名单,成为全国35个中欧地标互认产品之一,被选定为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青海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区域品牌榜中获第38名,品牌价值达87.67亿元。

三、高质量发展全链产品。线上线下齐发力,建立了多元互补、错位发展的枸杞产业体系。都兰、德令哈产业园培育同仁堂等加工企业27家,建成生产线余条,机械制干能力达到5万吨,在天猫、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打造柴达木枸杞电商品牌店,枸杞浓缩汁、枸杞酒和枸杞医药食品等余种系列产品进入市场。成立州级市场化运作龙头销售企业,在全国重点城市统一布局柴达木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线下销售网络,全力打造百余家统一LOGO、统一标识、统一供货、统一销售的专卖店、形象店、体验店,持续扩大柴达木枸杞的市场影响力。建设柴达木枸杞交易市场,推进价格形成中心、产业信息中心、科技交流中心、会展贸易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组织枸杞种植企业走出国门,在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召开品牌推介会、产品展示会,枸杞产品成功打入欧洲市场。

四、高标准打造绿色产品。出台《关于加强枸杞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意见》等,不断健全高原有机枸杞种植和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并引进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加强产地环境、产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检测。稳步实施“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搭建枸杞质量追溯体系信息平台,实现基层数据与省级监测平台数据中心共享,有效拓宽了农业信息传播服务渠道。严格执行国内外质量标准,制定适合海西州各地的标准化枸杞生产技术规程,形成科学、统一的柴达木枸杞质量标准体系。坚持强化监管与行业自律双管齐下,推动实现从供苗、施肥、采摘、加工、销售等全过程全链条监督,全面打造柴达木富硒、绿色、有机枸杞。全力实施全州25万亩枸杞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项目,深入开展“枸杞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专项治理,扩大柴达木枸杞欧盟有机认证、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覆盖面。

五、高起点叫响知名品牌。通过组织举办博览会、洽谈会、推介会等方式,积极接洽来自美、俄、意、澳、日、韩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和国内各省市的客户,不断提升柴达木枸杞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利用新兴媒体、参加各种展会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和传播柴达木枸杞品牌形象。健全城乡电商服务网络,发挥其信息服务、培训、线上销售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柴达木特色枸杞产品推向全国,在广州、深圳等20多个城市开设特色产品体验店。德令哈绿色产业园建成“青海柴达木枸杞批发市场”,被认定为国家农业农村部定点批发市场。建成大漠红AAA级工业旅游景区和宗加镇、柯鲁柯镇生态农业风情小镇,建设枸杞文化博物馆、养生保健馆、休闲观光采摘园,鼓励“劳务经济”“国道经济”等多种形态经济发展。积极推进柴达木枸杞入选《中国药典》工作,组织创作有枸杞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不断扩大柴达木枸杞品牌知名度。

六、高要求提升科技水平。重视引才引智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培养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人才、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基层技术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对“柴达木枸杞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等5项成果奖励万元,激发了枸杞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力。在曹福亮院士工作站挂牌运行的基础上,全力支持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枸杞企业自主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研发中心,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等方式,加快枸杞采摘、保鲜、制干、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的研发与创新。充分挖掘柴达木盆地野生枸杞种质资源,开展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州级科研单位育成柴杞1、2、3号三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方优良品种,推广种植3万亩。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技攻关,获得省州级科研成果67项,其中,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5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专利22项。

来源:《青海改革动态》年第5期

微编:陈亚维

“青海改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uqizia.com/gzjg/45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