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
最近有一个话题异常火热,叫《最后一批90后都开始养生了》,戳中了许多90后的痛处。不,不只是90后。
往保温杯里泡枸杞的摇滚歌手赵明义,引发了年最大的一场唏嘘。越来越高的发际线,日益发亮的头脑壳,逐渐松弛的大肚皮,以及一系列琐碎的养生习惯,已经成为了中年人的符号:
喝冰的奶茶对胃不好,在嘴里多含一会,就不会冰了;
熬夜直到凌晨三点半,还得做做拉伸,坚持泡个脚才睡;
冬天露着脚脖子太冷了,贴个暖宝宝在肚子上就好了;
总是管不住嘴吃冰淇淋,特地选了花生红枣口味的;
也曾试着健身,试着节食减肥,但是工作一天累的回到家只想放松身心;
周末跟朋友爬山没一会就腰疼腿疼,仿佛年过花甲;
一边饿肚子,一边吃胃药;
啤酒里加枸杞,专治气血两虚。
1.
你以为的健康,就真的健康吗?
说到这里,湛庐君想到了关于茶的故事,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大家会觉得喝茶对身体好,还有人说喝茶能防癌,能减肥,于是喝茶之风曾一度风靡。
著名的收藏家,编剧马未都曾说,他四十岁之前不知道红茶绿茶有什么区别,四十岁之后,有一次到香港吃海鲜,把肚子吃坏了,从此就能分清红茶和绿茶了。
如今,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而且,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更是认为多吃水果和蔬菜对身体好,每天喝八杯水能补水,但是这些我们以为的对身体好的行为,真的对身体好吗?
不管吃碳水化物会导致寿命缩短,还是喝茶会伤身,其实重要的不在这个物品本身,而是在我们个人。大家可以先想一下,当你养一盆花的时候,肯定要先了解这个植物的特性是什么,它是喜欢荫凉还是需要晒太阳,不能顺着自己的心情去养,觉得它渴了就浇水,觉得它饿了就施肥。这样的话,最后只能是花都死了,花盆摞了一堆。
我们养花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自己的身体呢?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人或自然的本性,了解你的身体,这样才能明确方向,不能顺着自己的心情去养生、减肥、跑步……而是要遵循自然规律。
知己,才是健康的关键!
2.
你真的了解你的身体吗?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一样的人。可以说,每个人的身体都很独特。但是,不管感冒、发烧还是拉肚子,我们都会把这件事情与身体相关联,它们真的有关系吗?如果生病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你真的了解你的身体吗?
在《知己》一书中,著名中医专家、《黄帝内经说什么》作者徐文兵先生从首到趾,详解了人体49个身体部位及4种体液的运行奥秘,也指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养生误区,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
(1)“身”和“体”是一回事儿吗?
“身体”,在今人看来这是两个字组成的一个词,含义也只有一个。其实,“身”和“体”是两码事。身指身躯、躯干,体指肢体、分支。身是主干,体是附着于主干的外延分支。身是本,体是末。搞清身和体的含义不同意义很大,往大了说,事关生死。
经常有在马拉松长跑中、在健身房跑步机上倒地猝死的人,在临床上也常见练健美、有浑身腱子肉,但经常感冒显得弱不禁风的帅哥。每每看到这些情况,我就想说,这些人的悲剧在于没有相关知识吧。不看自己的年龄和体质,不知道自己肢体的萎弱是内在身躯的不足,不是去充盈躯干的气血,而是强迫那些本能回缩以营养脏腑的气血流向四肢,心脏不骤停才怪。
健体相对容易,因为四肢肌肉受意识控制;健身则不易,因为内脏不受意识支配。吃多了、便秘了,你想让胃肠蠕动起来,但做不到;胸闷憋气了,你想让心脏跳得规律一些、有力一些,也做不到。
“颐和”和“颐和园”有关系吗?
大家都知道北京有个颐和园,但很少有人知道“颐和”是什么意思。自己不懂也没法儿让老外懂,索性把颐和园翻译成SummrPalac,信、达、雅哪头都不沾,而且张冠李戴,它本是承德避暑山庄该有的英文译名。
颐和园
颐(頤),右边是“页”,象征头项,与头、面、颈、项有关的字大多用它做偏旁部首;左边是“巸”的省略字,巸的本意是下巴。在甲骨文和小篆中,“颐”字左边像竖起的宽嘴形,以牙齿衬托,好像咧开嘴笑时的下巴;字的右边是条蛇,用来形声。《广韵》解:当“蛇”表示“曲折通过”时,读为“弋支切,音移”。所以颐指下巴、下颌。确切地说,下巴和两侧的腮帮子都是颐。
大快朵颐在北京土话里叫“甩开腮帮子吃”。“朵”指咀嚼,《周易·颐卦》中说“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形容人大口吃得痛快。现在人们吃饭注意吃相,大快朵颐的场景难得一见。不过电视上常出现NBA球员嚼口香糖的情景,透着一副身体强健满不在乎的劲儿。牙齿咀嚼的动力来自下颌关节,俗称牙关。牙关受肌肉牵引,人咬紧牙关的时候,咬肌的最高点就出现,这就是针灸的穴位颊车,即足阳明胃经的第6个穴位。咬肌力量是惊人的,特别强健的人可以用牙咬着皮带拖动汽车。身体健康的人一般喜欢吃筋道、有嚼头的食物,不然感觉有劲儿没处使。身体虚弱的人,特别是有胃病的人,咬嚼一会儿就腮帮子发酸,所以只能吃烂软的食物,有的干脆只能吃流食。
中医看病必须看病人的舌头。每每患者张嘴伸舌的同时,会听见两腮发出“咔哒”一声。这是下颌关节发出的声响,一般是咬肌僵硬,牵扯关节错位摩擦发出的。西医称为“关节紊乱”,中医认为有这种现象的人往往会有比较严重的胃病,表面咬肌僵硬,体内胃的平滑肌也是僵硬痉挛的。通过直接针刺腹部的上脘穴、中脘穴和下脘穴,加上颊车,就能标本兼顾,既纠正表面的紊乱又治内在的胃病。
长期胃病患者往往会出现胃和其他脏器的下垂,脸上的肌肉也会相应松弛。这些人在进食或因过分惊讶张大嘴时,会出现习惯性下颌关节脱臼,古称“颐脱”,俗称掉了下巴。要让下颌关节复位,须先下拉,然后再向后送。治愈胃病,补充气血,提高肌肉张力是治病求本的办法。
(3)“牙”和“齿”能分开吗?
牙和齿是有区别的。中文是象形文字,牙象征前面的门牙和犬牙,而齿就代表臼齿。牙的作用是切碎、撕裂食物,而齿的作用是用来研磨。牙齿合起来完成了咀嚼功能,是消化食物的第一步。
考古发掘时判断是肉食恐龙还是草食恐龙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查看恐龙牙齿的化石,草食恐龙多齿,小而偏平;肉食恐龙多牙,尖而锐利。很多人纠结于自己应该吃素还是吃肉,或者搞不清每天肉食和素食的结构比例,其实观察一下自己的牙和齿的数目比例就知道了。主要观察的就是两个门牙旁边的犬牙,尖锐、坚硬、偏长的就尽管放心吃肉。犬齿短小偏平,甚至没有更换成恒牙而过早脱落的就要少吃肉。同时可以作为参考的就是有没有狐臭,有的话就是肉食动物。
牙的发育比齿早,婴儿在出生后半年,咿呀学语的时候先萌发的就是门牙,然后依次长出其他的乳牙。乳牙一共有20颗。两个门牙,一个犬牙和两个臼齿。乳牙一般在孩子2岁半长齐。从这个发育现象来看,我们一般建议孩子长牙后逐步添加辅食,而在乳牙换齐以后断奶。从牙和齿的数目比例上看,孩子肉食应多于谷物和蔬菜。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光吃肉、不吃菜就担忧,其实这是天赋,是正常的。
3.
著名中医专家深入浅出聊健康
徐文兵先生是著名中医专家,中医教育家,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多次受邀在北京电视台讲授中医健康知识,是《四季养生堂》栏目长期主讲嘉宾。
著名中医专家、《黄帝内经说什么》作者徐文兵
年,他开始为《中国医药报》写专栏,次年结集出版,于是有了第一本书《字里藏医》。之后他出版的书多以口述、讲课内容整理而成,偏通俗口语。年,徐文兵先生申请在《新周刊》开辟专栏,续写《字里藏医》,于是他从头到脚把中医对形体结构、组织器官的认识梳理了一遍。花费两年多的时间,一共写了50多篇文章,现在把它们结集出版,定名为《知己》,供大家学习参考。
《知己》这本书延续了徐文兵先生经典作品《字里藏医》的叙述风格,每一章都从中医基本的词汇入手,让你不仅能学到中医知识,还能了解中医词汇背后的历史典故、文化内涵。在学习中医知识的同时,又能领略中华传统文化。
这也是一部很好的中医入门基础读物。动物无知但是有觉,人不怕无知无觉、后知后觉,就怕有了先入为主的邪念,在邪念的指引下去生活,只能是戕害自己的身心。
先恢复自知,再恢复自觉,是现代人最需要的。人只有先认识、了解自己的肉身、灵魂、意志、性命,才谈得上顺养心性、保障安康。
希望你能从徐文兵先生的文字中,有所收获。
营销编辑:主任
新媒体编辑:Lily
//湛庐文化//
扫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