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时,我们都不希望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毫无思路的通过撞大运来找到真正的原因。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分析问题原因的工具和框架,帮助你高效全面的找出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
系统论和控制论是年前后新兴的理论,出现后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促进了管理学领域的发展。
系统论是以系统为对象,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控制论是研究生命体、机器和组织的内部或彼此之间的控制和通信的科学。
这两个概念你只要能简单理解就行,根据系统论和控制论,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输入”经过处理得到“输出”。
举个例子来说就清楚了:
你在美团外卖上点了餐,这就是输入;
美团外卖的系统经过处理之后,就安排了美团骑手给你送餐,这就是处理的结果;
当餐送到你的手上,就是输出。
当然,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用输入、处理、输出这些词语过于学术化了。
用容易理解的一些词语来代替,我们可以用投入代替输入,用实施代替处理,用结果代替输出。
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了:意思是我们投入一些资源,实施一些行动,就可以得到某种结果。
我们当前在工作中面临的现状就是一种结果,这种结果是我们之前做过一些投入,实施一些行动之后得到的。
如果这种现状和我们当初的目标/期望有差距,那么问题就产生了。
所以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
导致现状和目标之间产生差距的因素,可以分为四个类别,分别是:投入、实施、制约条件、外部干扰。
投入:如果投入不对,就必然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实施:我们实施行动、实施想法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如果不顺利或者出错的话,也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制约条件:有些限制因素如果你没有提前考虑到,也会阻碍你得到想要的结果。
外部干扰:有的时候突发的一些外部干扰,也会对你达成最终的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这就是IICD模型,在寻找问题原因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寻找原因:
投入(Investment)
为了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实施(implement)
为了达到目标而实施的方案或者行动。
制约条件(Constraint)
客观存在的一些约束条件。
外部干扰(Disturbance)
突发的,不可抗拒的一些不利状况。
如下图,我们在一件事情上投入资源、时间、金钱、精力等等,通过实施一些行动,就可以拿到一个结果。
但是在投入和实施环节,会受到制约条件的限制。
同时,在实施一些想法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外部的某些干扰,导致想法不能顺畅的实施。
这就导致了我们最后拿到的结果,可能和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缩短这个差距,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四个要素方面去做一些努力,提前做出规划或者提前规避好可能的风险。
下面我们来详细的分解一下这四个方面。
投入:投入不合理可能导致问题的产生。
投入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投入的资源,就是我们用什么去做投入。
比如,企业经营所需投入的资源,通常分为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
这里所说的资源,是指为了达到目标而能够调动的资源。
投入的另一个部分是投入的方法,就是当有了这些资源之后,我们用什么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去投入。
举例来说,假如七夕节要来了,你想给另一半买个礼物,你送她一束花也是投入,你送她一辆车也是投入,但这两种投入所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具体哪种投入的手段更好,要看另一半是什么样的背景情况、性格和价值观了。
如果投入方面出了问题,往往就是投入的资源或者方法这两方面出问题了。
实施:在达成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阻碍,导致问题的产生。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阻碍呢?
阻碍就是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波折、遇到的困难。
比如决策方面的失误、跨部门合作困难、能力不够、人际关系恶化、协调不到资源、丢失了重要的信息等等。
一般情况下,阻碍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行动造成的阻碍,也就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或者某件事情做失败了。
另一种是不行动造成的阻碍,也就是能做的事情没有做,或者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做。
外部干扰:外扰是指突发的、出人意料的、没办法抗拒的阻碍。
比如你从重庆开车去成都,正常情况下4个小时就能到。
但你上了高速走了1小时之后,发现前方1公里突发交通事故,好几辆车连环追尾。
遇到这种情况,你只能跟着车流慢慢前行,结果最后用了8个小时才到成都。
在这个事件中,你晚到成都的原因是因为突然发生的连环追尾事故,而并不是由于你本身的原因导致的。
所以这个事情的实施过程受到了外部的、我们完全不能控制的事情的影响,这就是外部干扰。
制约条件:是指客观存在的一些约束条件。
常常有些人分不清楚外扰和制约条件的区别,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用时间节点来进行区分。
我们在找原因的时候,找到一个因素,这个因素究竟是外扰还是制约,我们要看在投入的阶段,这个因素是不是已经存在。
如果在投入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那就是制约条件;
如果在投入的时候它还不存在,在实施过程中才产生的,那么这就是外扰。
我们还是拿从重庆开车去成都来举例。
突发连环追尾事故,这是外扰,因为它是你开车去成都的过程中发生的事件。
如果没有发生追尾事故,但是你开车开着开着,发现车没有油了,无法再继续开下去。
而油量是你开车从重庆到成都的一个制约条件,这个车油量不够的情况,其实在你开车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你没有提前检查车内的油量,所以造成了车无法继续行驶的局面,这个油量的影响因素,就是制约条件。
也就是说,外扰和制约条件都是阻碍。
但是在投入之前已经存在的因素多半属于制约因素,投入之后才出现的因素多半属于外部干扰。
分析问题的时候加入时间的维度,你的洞察力就会上一个新台阶。
在分析原因的时候,对制约条件的分析是解开原因的重要线索。
我们在考虑实现目标要投入些什么时,必须考虑制约条件,因为制约条件限定了投入的方式和资源量。
如果不考虑制约条件,采用不适合的投入方式,肯定会导致问题的产生。
假设,某家公司为了实现在10月底之前完成生产任务的目标,制定了国庆节期间加班的计划。
这是一种投入,根据劳动法,法定节假日加班要给员工双倍的加班费。
公司没有考虑到制约条件,只给了员工1.5倍的加班费。
结果引起了员工的强烈不满和抱怨,最后加班的积极性也很低,导致生产任务最终也没有完成。
所以,如果忽视重要的制约条件,就容易导致问题的产生。
由于制约条件的存在,我们在进行投入的时候,以及出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制约条件。
相信经过前面的描述,大家对于“寻找问题原因”的四条线索都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
以后在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原因的时候,就可以从投入、实施、制约条件、外扰这四个方面着手了。
很多时候,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方法,其实已经存在于各种地方。
我们要做的,是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协调资源,控制进度,让这些信息高效、有序、周密地联结起来,进行运转,最终产出我们想要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