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子本草考证鉴别用药剂量及功用

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又名菟丝实、吐丝子等。菟丝子功能补精益肾,养肝明目,固胎止泄。主治腰膝酸痛、遗精、阳痿、不育、消渴、淋浊、遗尿、目昏耳鸣、胎动不安、流产、泄泻等症,是临床一味常用的中药。《神农本草经》首载菟丝子,并列为上品。其曰:“菟丝子,一名菟芦,味辛,平,无毒。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久服明目、轻身、延年。”明?王纶《本草集要》谓菟丝子:“味辛、甘,气平、温。”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言菟丝子:“味甘、辛,气微温,其性能固。”明?李中梓《本草通玄》曰:“菟丝子,甘、平,肾家药也。”清?岳昶《药性集要便读》载菟丝子:“甘辛温气味,补卫气加增,禀正阳之气,助筋脉。”可见,历代本草文献对菟丝子四性的记载是有变化的。考证出菟丝子四性变迁的历史轨迹,不仅为今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据,而且为菟丝子药性理论及相关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做铺垫。笔者以中国文化研究会编的《中国本草全书》中部本草专著及部域外本草为蓝本,考察统计出自先秦至民国时期记载菟丝子四性且成书年代确切的本草文献部,其中记载菟丝子“性平”的本草文献78部,记载菟丝子“性平、温”的本草文献18部,记载菟丝子“性温”的本草文献16部。(史雪,郭瑞华.菟丝子四性的本草考证[J].江西中医药,,44(01):55-56.)

菟丝子四性经历了从先秦至明代初期的性平到明代中期性平、温与性平交替,再到明代末期性平与性微温交替,随后到清代初期性平,最后到清代中期至民国性微温平、性温、性微温、性温平与性平交替出现的漫长历史沿革。其中,菟丝子性平居多,贯穿于菟丝子四性沿革的始终,并于清代中后期出现短暂的消失;性温次之,经历了从明代中后期到民国的历史沿革,并于清代中后期出现集中的高峰;性平、温居最后,于明中后期达到高峰之后零星见于清代至民国。性微温和性微温、平最少见,散见于清代至民国。菟丝子四性的历史沿革有其发展的趋势和意义,能否为临床用药及菟丝子药性理论的研究提供依据,尚待更加深入的考察与验证。(史雪.菟丝子四性的历史沿革考[J].辽宁中医杂志,,40(07):-.)

菟丝子因其加热水煮露出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又名“吐丝子”。《名医别录》:“菟丝子生朝鲜川泽田野,蔓延草木之上”;《证类本草》:“夏生苗如丝综蔓延草木之上,或云无根假气而生,六、七月结实,极细如蚕子,土黄色,九月收暴干”;《本草纲目》:“其子入地,初生有根,及长沿草物,其根自断,无叶有花??结实如秕豆而细,色黄”。药材性状:本品呈类球形,直径1~2m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种脐线形或扁圆形。质坚实,以指甲压之不易压碎。气微,味淡。取本品少量,加水浸泡后,表面有黏性;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可露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质量以色灰黄,颗粒饱满,无杂质者为佳。显微鉴别:本品粉末黄褐色或深褐色。种皮表皮细胞断面观呈类方形或类长方形,侧壁增厚;表面观呈圆多角形,角隅处壁明显增厚。种皮栅状细胞成片,断面观2列,外列细胞较内列细胞短,具光辉带,位于内侧细胞的上部;表面观呈多角形,皱缩。胚乳细胞呈多角形或类圆形,胞腔内含糊粉粒。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中国药典》年版规定,菟丝子总灰分不得超过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4.0%。按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金丝桃苷(C21H20O12)不得少于0.10%。临床应用菟丝子及盐菟丝子。菟丝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盐菟丝子:取净菟丝子,照盐水炙法炒至微鼓起。性状形如菟丝子,表面棕黄色,裂开,略有香气。因菟丝子为寄生植物,所以较常见的质量问题是杂质超标,药材中常混有其他植物的种子,炮制加工时要注意。混淆品:欧洲菟丝子,为同属植物欧洲菟丝子的种子。其种子多两粒粘连在一起,呈类半球形,表面褐绿色,单粒种子三角状卵形,直径1mm,质硬,味微苦。大菟丝子,又称日本菟丝子,为同属植物日本菟丝子的种子。其种子较菟丝子大,直径2~3mm,表面黄棕色,放大镜下观察可见不整齐的短线状斑纹,质硬,味淡。本品在部分地区药用。伪品:人工伪造品以细泥沙等物加工而成,形状与菟丝子相似,用水泡后手捻成泥。(李京生.菟丝子的鉴别[N].中国医药报,-09-25().)

古代医者用菟丝子配伍不同中药治疗腰膝酸软等肾虚病证及生殖系统疾病。不同朝代剂量换算也不同,如东汉1两约13.8g,宋金元1两约41.4g,明1两约37g,清1两约37.3g。如左归丸,菟丝子(4两约g)配伍熟地黄,治疗肾阴不足之腰膝酸软;右归丸,菟丝子(4两约g)配伍附子、肉桂、鹿角胶,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腰痛阳痿;七宝美髯丹(为蜜丸,每服9丸,日2服,淡盐水送服),菟丝子(8两约g)配伍何首乌,治疗肝肾不足之脱发、齿牙动摇、腰膝酸软;茯菟丸(各药磨为末,制成梧桐子大的酒糊丸,1次服用30丸,空心盐汤送下),菟丝子(5两约g)配伍茯苓,治疗脾肾两虚之遗精尿浊、妇女白带;菟丝子丸,菟丝子(5钱约20.7g或18.5g,或2两约82.8g)配伍桑螵蛸,治疗肾气虚衰、元阳不足之阳痿遗精、腰膝酸软;补骨脂丸(上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空心盐汤和温酒服,每日1次),菟丝子(4两约g,酒蒸)配伍补骨脂,治疗下元虚衰之腰膝酸软。综合古医籍和现代医者配伍可见菟丝子临床用量范围为6~60g。根据菟丝子治疗相应疾病的证型、症状不同,菟丝子发挥功效的侧重点不同,用量配伍不同。菟丝子补益肾精肾气,可配伍桑寄生、续断、真阿胶、生地黄、柏子仁、竹叶、生黄芪、仙鹤草,治疗滑胎、妊娠下血、胎动不安、胎萎不长、耳鸣、慢性肾小球肾炎,为10~30g;菟丝子温肾散寒,可配伍熟地黄、白芍、当归、杜仲,治疗痛经,为6~9g;菟丝子培补肝肾,可配伍熟地黄、车前子,治疗视物不清、内障眼病、迎风流泪,为40~60g;菟丝子补益肝肾,可配伍山茱萸、黄芪、熟地黄,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可15~20g;菟丝子填精补髓,种嗣衍宗,可配伍枸杞子、覆盆子、车前子(盐炒)、五味子(蒸),治疗阳痿、不育、遗精、早泄,为12~20g。(邵建柱,郭杏林,张婧,赵林华.菟丝子临床应用及其用量[J].吉林中医药,,39(01):36-39.)

综合历代本草所述,菟丝子功用大致包括:1)补益肝肾(补不足、腰痛膝冷、令人光泽、老变为少、男子女人虚冷、茎中寒、助阳、添精益髓、驻颜、令人多子);2)固精缩尿(精自出、鬼交泄精、溺有余沥、缩小便、梦遗、补髓添精、助阳固泄);3)壮筋骨(坚筋骨、坚强筋骨、壮气力筋骨);4)生津止渴(燥渴、消渴、益阴清热);5)安神(止鬼交、安梦寐、安心定魂);6)止泻(泄泻);7)祛斑(面皯);8)明目(明目);9)止血(尿血);10)健脾开胃(益气力、开胃、肥健、养肌);11)祛风实卫(治腰膝去风、祛风、补卫气)。(刘倩,范颖,梁茂新.菟丝子潜在功能的发掘与利用[J].世界中医药,,11(10):-+.)

整理丨菟丝子

校对丨蔓

图片丨菟丝子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音视频、文字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侵权及使用不当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或协商授权事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uqizia.com/gzxs/48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