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六月到九月,是西北地区枸杞种植省份收获采摘的日子。每到此时,宁夏西海固地区很多留守妇女和儿童就会奔赴宁夏中宁、青海、甘肃等地摘枸杞。鲜红的枸杞,成了她们补贴家用的“幸运果”。摄影/马鑫(来自:腾讯图片)穆斯林开斋节刚过,虎娟一家4口人便启程奔赴公里外的宁夏中宁采摘枸杞,只留下从外面打工回来的父亲在家。(来自:腾讯图片)前几年虎娟家里盖房欠下外债,至今仍有4万元未还。家里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每个月的生活费就要多元,对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是很大的一笔开支。于是虎娟的妈妈李娜趁玉米还没成熟,带着孩子们出门摘枸杞。(来自:腾讯图片)虎娟和哥哥将集市买来的袋装润脸油挤到旧盒子里。他们家的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明年虎洋就要上初中了,妈妈李娜想多挣点钱,把他也转到县城去。(来自:腾讯图片)虎彪在县城上学,一周回一次家,为了方便联系,家里花块钱给他买了部手机。(来自:腾讯图片)晚上11点多,雇主过来给王淑芳母子结账,两人摘了15天,挣了块钱,王淑芳说,实在熬不下去了,明天要带孩子回家。枸杞红了,却招不到人,目前很多枸杞种植基地老板及杞农最头疼的事情,但这几年“用工荒”一直都在。(来自:腾讯图片)采摘枸杞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虽然经营枸杞园的雇主会为来帮忙采摘的人们提供住所,但一位雇主家住着30位雇工也很常见。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早已经习惯了十三个人挤在一间只有三张床的屋子里。(来自:腾讯图片)由于采摘枸杞的地点距离住处比较远,雇主每天都得开着农用车送雇工下地,车费的开销也是很大的一笔数目,最多的时候一车能拉30多人。(来自:腾讯图片)摘枸杞的雇工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雨天或者早晨露水过大,出工会迟些,多数情况下,都是天刚亮就下地,一直摘到天黑。(来自:腾讯图片)今年55岁的马秀兰来自同心河西,由于患有帕金森症,手时不时会抖,难以控制。一起来的人当中,她的采摘速度是最慢的。(来自:腾讯图片)杞农家里没有专业的烘干设备,而晾晒棚成必备的,晾晒棚能让枸杞快些干,又可以避风雨。(来自:腾讯图片)采摘回来的枸杞,浸过碱水之后晾干,就成干枸杞了。(来自:腾讯图片)午后,天气突变。连续几天35度高温的天气,对于雇主来说是好事,因为成熟期的枸杞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摘下来,而一旦遇上下雨天或着采摘不及时,枸杞就会烂在树上。(来自:腾讯图片)由于一直在下雨,今天早上工人们并没有出工,他们午饭吃的是从同心带过来的清真凉皮。(来自:腾讯图片)连续下了三天的雨,雇主家还有8亩枸杞没摘,而且都已超期。10多年前,这些枸杞树还是小树苗,不断地摸索,掌握了枸杞的种植技术。(来自:腾讯图片)不下地摘枸杞的时候,年长的人喜欢留在住地,但年轻人则多数会一起去市场看热闹。一位雇工在玩跳跳球,这里都是些年轻人,音乐声很大。(来自:腾讯图片)
晚饭后,当地几个汉族妇女带着音箱,来到雇工们的住处教她们跳广场舞。(来自:腾讯图片)年轻人都习惯在吃完晚饭后出去逛街,玩跳跳球。53岁的马兰芳那儿也没去,一个人在住处附近的街道上转悠。(来自:腾讯图片)因为儿子结婚,欠下些礼钱,种地的收入又有限,马兰芳想自己出来挣点钱。除了摘枸杞,她每年8月份还去内蒙拾洋芋,那边也包吃住,每天固定工资元。相比拾洋芋,她说,这活干着不能停,摘的多挣得多,熬人些。(来自:腾讯图片)田萍老人今年60岁,带着三个孙儿。马兰芳下来跟她闲聊,提起年轻时候的经历,两位老人颇有同感。一位是当时扛枪打靶的,一位是女子篮球队的。田萍感慨:“现在的社会好了,自由多了。我们那时候把罪受了,逼着你干不愿意干的活儿,干不好人家还会收拾你。”(来自:腾讯图片)雨天的清晨,早饭后的马兰芳在学习古兰经。下面有床的两间屋子都住满了,再加人,做饭就会受影响。雇主为马兰芳三人找了些木板垫在地上,马兰芳说,上面清静些,这天又不会冻着人。枸杞的采摘期稍纵即逝,回家后,她和老伴还有6亩地可以种。(来自:腾讯图片)枸杞地里,雇主依旧每天都会叫喊着,“赶紧秤咯,回家呢……”通常雇工们会一边回应“来咯!来咯!”一边继续摘,仿佛最后这几把枸杞才最重要,最压秤似得。这样的日子将持续数月,枸杞,是雇主与雇工共同的“幸运果”,承载着他们这一年岁末生活的寄托。(来自:腾讯图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