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足迹枸杞上的小番茄,一片深情献乌

8月4日,青海乌兰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团队,他们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怀揣满满的西部情怀走进这片土地,这是我院赴青海乌兰社会实践团,在我院种质资源创新实验室陈利萍教授和党政办副主任傅炜琳老师的带领下,由9名研究生和2名本科生组成,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助力乡村振兴。

01

开放合作,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4日下午,乌兰县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曁浙江大学科技助农调研座谈会如期举行,乌兰县副县长窦锦兵主持会议,农牧和扶贫开放局、组织部、教科局等政府部门负责人以及青创网络有限公司、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负责人参与会议。会议伊始,双方分别就基本情况和农业技术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当地农牧产业问题进行了讨论。

农牧与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云针对乌兰县农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简单介绍。“优质不优价,这是乌兰县农牧业面临的很大问题”,马局长如是说。

接着,我院党政办副主任傅炜琳回顾了浙江大学与青海省的合作交流,对年轻学子能在乌兰等地发挥作用提出了自己的期待和展望。我院陈利萍教授对浙江大学农业学科分类、农业研究方向等进行了介绍,并展示了其实验室部分研究工作。

我院王挺进同学作“枸杞上的小番茄”主题报告,对其科研成果“枸杞番茄”、植物试管培养与嫁接技术进行阐述,并结合青海省环境、发展等条件,表示希望能在乌兰建立热光温室作为培养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实践团本次带来了10株嫁接苗,预备种植在乌兰的土地上。企业家们围绕此展开热烈讨论,最终,康鸿农牧开发有限公司作为试验地,对团队带来的枸杞嫁接番茄苗进行尝试性种植。

座谈会中,各企业也立足于乌兰县创新创业发展,对包括枸杞、高原菊花、养殖业等农产品提出了品牌建立、企业深加工等问题。在后续几天的实践中,实践团队将依次走访各企业单位,实地了解乌兰产业发展,让科技成果真正落地。

02

走访调研,探寻高原枸杞藜麦

枸杞和藜麦产业是目前乌兰县农业的两大支柱性产业。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进行枸杞种植,大力推进枸杞标准化生产,从种植到防病虫害再到加工监管,聚力打造具有高原、绿色、有机特色的枸杞品牌产品。此外,从南美引进的藜麦已经成为当地一大特色产业,藜麦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对乌兰县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8月5日,带队老师陈利萍教授、傅炜琳老师和实践团成员来到枸杞和藜麦种植基地以及加工工厂,了解枸杞、藜麦种植生产加工模式,以及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夏红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海西真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团队分别在合作社杨社长和公司马总的带领下参观并实地查看枸杞的种植规模、生长状态。

8-10月是当地枸杞采收季,合作社平均每月可生产-吨枸杞,厂房配有植物蜡清洗机、果实分级筛选机、紫外线杀菌以及包装机等系列设备。与合作社的枸杞种植相比,企业的种植管理明显更加专业,枸杞规模也远远更大。

通过和杨社长的深入探讨,实践团认识到目前乌兰枸杞产品的主要问题是农药残留和品牌推广,由于洗脱农药技术的匮乏,乌兰枸杞的检测指标很难达到高端市场的要求,而且生产整体以初级产品供给为主,产品深加工发展缓慢。“我们急需像你们这样的科技人才啊”,杨社长说,看着辣椒般大小且甘甜可口的枸杞,团队成员感慨万千,心中构思着助力其发展的渠道。

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青海省唯一一家获得藜麦品种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企业相关负责人李迎春的详细介绍下,团队对该企业的发展情况、产品销售、面临问题、政府扶持情况等进行了解。三江沃土如今已经完全解决了藜麦种植问题,一些优质品种品质甚至已经超过了原产地的一些品种,近几年更是通过了美国和欧盟的有机认证,出口海外。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企业通过合理的发展管理,仅年种植两万三千亩藜麦,带动36个村精准扶贫,为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地政府也通过发放农药、有机肥补贴等措施对其进行扶持,当地农牧局更是推广双检,保障了水源、土壤等优质生产条件。

企业的高级农艺师带领实践团队前往藜麦田,更为直观地感受藜麦的种植情况。团队成员观赏了数十个不同品种,充分体会到了藜麦产业的光明前景。

03

科研生根,“枸杞番茄”落地乌兰

8月6日,在乌兰县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师生一行怀着科技助农的愿景,走进乌兰康鸿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鸿),总经理冯总向团队热情介绍了公司概况,双方就农业设施、农资以及有机农业等交换了意见。

接下来实践团队与康鸿农牧业就枸杞番茄项目进行深入的探讨。在青海乌兰县政府的支持下,实践团队在康鸿农牧有限公司的日光温室进行枸杞嫁接番茄的栽种。松土、挖坑、移苗,整个移栽动作一气呵成。

“如果苗子真的在我们这里试验成功,那将会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点啊”,冯总满怀激动地说,“放心,这10株苗,我一定当成宝贝来养!”。同时,团队将浙江大学农学院园林所副教授徐礼根老师新研发的绿色肥料—润林I号赠予康鸿。无论是枸杞番茄还是新型微生物肥料都受到康鸿农牧公司的大力赞扬,双方对进一步深入合作充满信心。

此次科技落地标志着实验室中的高技术产品能够真正的被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为提高企业和种植户的经济效益提供新的可能性,虽然项目还存在着多种未知和不确定性,但正如冯总所说“胆量等于产量”,愿实践团带来的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西部发展助力!

04

队员感想

在嫁接苗种入青海乌兰这片土地的那一刻,我感到由衷的欣慰,犹如孩子呱呱落地。冯总也提出更换砧木这一宝贵的建议,我顿时意识到只从品质考虑砧木这一想法颇为片面,应首先保证植株的长势、产量,这样更能调动种植户的积极性。我们双方都对彼此未来的合作充满信心与期待。

——王挺进

乌兰三大宝:枸杞,藜麦,茶卡羊。今天我们走进乌兰十大企业的夏红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真诚农业,都是枸杞专业企业,原来乌兰的枸杞产业已经基本成型,甚至远销海外,专业的的初加工机械生产和品质的不断创新追求让我受益匪浅,但枸杞病害和农药残留任然是一个大问题。而在藜麦企业三江沃土公司的调研学习中,来自南美洲的藜麦在乌兰生长良好,校企合作也为藜麦的种植和后期科研提供了保障,形成了博士后站点,藜麦作为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同样病害严重,调研之后我们对当地枸杞藜麦产业的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也对后期的校企对接有了明确的方向。

——张璇

初到乌兰,一路的高原胜景宽广辽阔,满载货物的火车驶向远方,“民族大团结”等石碑伫立彰显着红色氛围,我一下子对这个西北的小城充满了期待。但进入县城后,马路上几无人迹,这个仅有三万多的城市突然又显得那么荒芜。之后在和几位政府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又让我对乌兰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农牧和扶贫开发局马云局长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东西部在农业上的合作障碍,众多企业面对“枸杞番茄”技术的引入所表达出更为现实的想法,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当地农牧民的需求,也为实践指向了更明确的方向,所以我们更应将求是精神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助力中去!

——丁宇超

通过不断的沟通和实践,调研者和企业家们的思想不断碰撞,收获颇大。作为调研者,意识到以下一个个问题。从农产品市场来看,供需关系在价格定义的过程中,依然扮演者决定性因素,农产品的供给主体多元分散化,有市场盲目性的属性,一旦某个农产品能带来不错的收益,个体农户则扩大种植,殊不知,供过于求的节点也到来了,那么,美国农场主倒牛奶的故事又一次上演。解决这个问题,要合理判断需求,现在基于数据的商业社会,预测大概的需求成为可能。供给方面,个体农户存在盲目性,政府也急于规划大面积的农业产业,对市场不敏感,而种植公司则相对理性,由种植公司为中心的种植模式,在以后会成为主流。

——帅辉

图文:浙江大学农学院赴青海乌兰精准扶贫暑期社会实践团

排版:JZ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中国重点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uqizia.com/gzpj/36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