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知乎读到一篇回答,提问的是“如何提高文笔?”。
这片回答是高赞回答,有两万多赞,不得不说,在知乎,上万赞的回答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
这篇文章的观点是,提高文笔,是提高文章表达的准确性。
其他诸如留白,韵律,意趣,长短句等,都算是“形”。
如果只是单纯模仿“形”,例如找一篇名家的文章去模仿个几篇,虽然会乍看之下有几分感觉,却终究少了属于自己的内在的东西。
其实古人对于“文笔”这个问题也一样会有讨论,有人认为好文章是“浑然天成”,有人却认为应该“字字精炼”。
我觉得都没错。
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全文无一字多余,可不就是字字精炼吗?
王勃写《滕王阁序》一气呵成,不也是千古名篇吗?
其实我认为,这二者本就不冲突。
无论是“浑然天成”还是“字字精炼”,其实都是为了表达的“准确性”。
而“准确性”的前提是什么?
词汇量。
知乎这篇回答中有一段写得非常好——
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由他所认识和掌握的语言词汇量决定。譬如,你不认识洋槐,桂花,香樟,法桐,刺桐,榆钱,白杨,红柳,冷杉……那你的世界里就只有“树”;你不曾认真研究过茫然,失落,伤感,挫败,忧悒,酸楚,悲怆,苦涩,痛楚,绝望,枯槁……,你有的就只是“不舒服”,“难过”;你不曾细辨过绯红,鲜红,水红,猩红,血红,残红……面对它们,只能说:“啊,好红好红。”——词汇的匮乏,是一种精神匮乏,也是文笔不出彩的根源。当一束光,一丝情愫,一幅画面投射到心上,等待聚焦成像开花结果时,大脑在词库里搜索不到最准确的表述,只能就近替补,找大词、偏词——出来的东西就干瘪、不生动,读者也得不到惊喜、共鸣。
知乎答主绾绾我在刷微博的时候,经常会看见一个梗——
“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
这句话实在很准确地表达了现在很多人的心情,无论是惊讶、愤怒、高兴等,都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这当然是可以的。
因为在情绪的催动下,很难停下来去思考,“我好生气,但我应该用什么成语/诗词来准确表达我的生气呢?”
若有这个思考时间,早就不生气了。
但是,没有一个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语境。
例如出去旅游,看见一望无际的荷塘,一句“卧槽好多荷叶”,是远比不上“接天莲叶无穷碧”能准确表达自己想表达的。
自从有了网络社会,大家越来越喜欢在诸如朋友圈之类的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
很多人拍下美景,却会因为配不上很好的文字而纠结半天,也都是因为我们常常苦于自己的表达不够准确,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话才形容此刻所见所闻。
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写下“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的人,大概不是真得没文化,因为这句话的表达何等准确,它甚至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那么,说到了词汇量,这个真的是“急不得”了。
从小学开始,语文课上,老师就会让我们摘抄好词佳句,其实就是为了积累词汇量。
但那时候不会思考,只知道抄下来,哪天写作文的时候能用上,仅此而已。
现在才知道,阅读的重要性。
我在大学的时候,读了很多书。
那个时候也不知道得了什么文艺病,买了一堆书回来,“打卡式阅读”。
什么叫做“打卡式阅读”呢?
和旅游时找著名景点拍个照打个卡,显示到此一游是一个道理。
匆匆读完了,然后将书摆个好看的姿势,配上一两朵干花,拍个照。
发朋友圈之前甚至还要加个好看的滤镜,再从书中摘抄一段看似很文艺的文字。
收获几个赞,这本书的使命就完成了。
而我,不用多久,就会全然忘了读过什么。
直到现在,想起那时候读的书,大部分只记得书名,有些能想起一些故事情节就很难得了。
这样读书,读名著与读故事会,没有区别。
小时候,很烦老师布置“读后感”“观后感”这门作业。
现在反而认识到了读后感的重要性。
假如我读了一本书,却没有我自己的“读后感”,说明我什么也没读,什么也没想,完全是浪费了一本书的时间。
我也是后来发现,假若我读完了它,我立刻写下来我的感受,那不但让我记得更深,还会有一部分成为了我自己的东西。
那才是这本书的意义。
所以,读的书越多,思考就越多,知道的就越多,自然就不会“好热好热”“好甜好甜”“好红好红”了。
例如我刚读了《西游记》,好热好热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想到火焰山,想到不知道那只猴子打翻了老君的炼丹炉。
哪怕我只能想到这一点,都是《西游记》对于我的意义。
国风兔重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