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再造枸杞产业新优势
《新商务周刊》记者王西平
宁夏农科院紧紧围绕枸杞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依托院地合作中宁枸杞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在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宁夏再造枸杞产业发展新优势提供了科技支撑。
年,宁夏农科院与中宁县签署了院地合作协议,紧紧围绕中宁县枸杞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组建了由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工程技术研究所牵头,植保所、信息所、质标所、资环所等科研机构密切配合,33名科技专家组成的跨学科、跨专业综合服务团队。团队以百瑞源、大地生态、杞泰、中杞、鑫阳等院企合作基地为依托,针对中宁枸杞产业发展开展了相关工作,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中宁枸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近日,记者采访了枸杞学科带头人,宁夏农科院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曹有龙。
院地携手,示范引领结硕果
曹有龙告诉记者,“今年围绕枸杞产业开展院地合作,周东宁院长今年曾多次率队深入中宁枸杞产区,与产业部门、技术推广部门、龙头企业负责人、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农户以及科技人员等就近年来合作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再造中宁枸杞产业发展新优势进行了交流探讨,并做了一些调研和思考。事实证明,通过推行院地合作模式以来,宁夏枸杞尤其是中宁枸杞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了优化,示范引领成果得到了显现。”
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表示,首先,从枸杞种植区域和种植规模来讲,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宁县枸杞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形成了6个种植规模相对集中的小产区,品牌价值达32.86亿元,产业优势明显。全县有枸杞加工流通企业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资产万元以上的企业有8家,企业自建、联建基地的有33家,其中:基地面积在亩以上的17家,亩以下的16家。全县共有枸杞专业合作社94家,家庭农场及大户家。
开发生产枸杞果酒、籽油、花蜜、芽茶等六大类30多种加工产品,培育出了“中杞”、“宁夏红”、“杞之龙”、“早康”、“杞芽”、“杞皇”、“杞王”、“宁安堡”、“DDST”等34个自主品牌。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宁枸杞、宁夏红、百瑞源),宁夏著名商标11个。全县枸杞营销队伍超过1.2万人,年营销枸杞干果吨以上的流通企业达72家,其中有16家企业取得了进出口经营资格;另外,从科技创新来讲,农科院研发的先进实用技术在中宁枸杞生产中得到示范应用。研发的篱架栽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促进植株早成型,早结果,简化整形修剪工艺,提高劳动成效率,节约用水73%,降低施肥量12%;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规范农药安全使用降低农药使用量13.5%以上,为绿色有机枸杞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枸杞制干方式由原来的日光晒干、开放式的热风烘干逐渐转变为封闭式的热泵、太阳能等烘干方式,即提高了热能利用效率,又缩短制干时间20-30小时,提高了卫生指标和品质。随着枸杞种植规模化发展,专用机械也随之产生,枸杞施肥打药一体机、枸杞色选机、枸杞采收机等专用机械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劳动成本,显著提高了劳动效率。
“除此之外,为了提升了宁夏枸杞产业的质量水平,我们在标准化管理下了很大功夫,牵头制定了50余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建立了枸杞生产质量认证、加工、包装、销售等多环节及配套的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了中宁枸杞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强了中宁枸杞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曹有龙告诉记者,“同时按照企业提出的科技需求,我们还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服务,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活力。通过三年多的建设,建成红梧山、恩和秦庄、宽口井、长山头、小盐池滩等五个科技示范基地,实现了点对面的科技支撑与服务,促进了中宁枸杞生产向标准化、高端化发展,对中宁枸杞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围绕瓶颈制约,突破枸杞品种关键技术
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科学问题,就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作为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要解决的是制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
曹有龙向记者介绍,原来的宁杞一号是年培育出来的,此后将近40年枸杞新品种培育空白。老品种种植时间长致使果实越来越小,品质下降,卖不上价。
为此“中心”决定加促种质资源收集与新品种选育工作,选用二百亩地建立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枸杞种质资源圃,收集到余份新种质、新资源2万余株。通过实施自治区枸杞育种专项,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在短短5年时间内,选育出了将近10个品种,包括“宁杞5号”、“宁杞6号”、“宁杞7号”、“宁农杞9号”、“宁农杞1号”、“宁杞菜1号”等。采用杂交、选优、航天、分子辅助等多项育种技术,优选出50多个枸杞新品系,其中大果型枸杞30多个、黄果7个、黑果12个、适宜鲜食新品系1个,这样库存量一下子就很大了,能够满足市场对多用途枸杞新品种(系)的需求。
其中“宁杞5号”“宁杞7号”“宁杞9号”最值得推广。“宁杞7号”果粒大、商品等级率高,抗性太好,适应区域广,每亩比对照品种增收元至元。5年内,从审定到正式推向市场,“宁杞7号”已在宁夏及周边省区推广种植45万亩,新增产值个亿。
枸杞种苗繁育,过去采用硬枝技术,一年只能繁育一茬。专家团队采用微型扦插技术,实现了一年四季周年繁育。年,他们在中宁帮助当地企业建了两个繁育基地,当年繁育的万株种苗销售一空。年,光宁夏繁育“7号”就达1.4个亿株,平均每株5元,算下来,这个收益相当可观。
过去每到9月,就吃不上枸杞鲜果了,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鲜果。过去枸杞颗粒小,平均粒才重克,现在新品系枸杞大如小番茄,粒就能达到克。中华民族积累了千年的枸杞种植传统,几乎全让农科院的科研团队颠覆了。
曹有龙坦言,目前宁夏在枸杞品种培育这块所掌握的技术,领先外省至少有20年,这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这十年来,宁夏枸杞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年‘中心’组建之初,全区枸杞种植不到38.5万亩,而且卖不掉。如今在科技的支撑下,去年全区枸杞种植87万亩,产量从以前的几万吨增加到了现在的13万吨,占全国产量一半,产值将近一百多个亿。”
品种有了,推广开了,需要规范化的栽培技术。过去小农户一家一亩半亩种植枸杞,农药残留超标,产品质量存在极大隐患。为了改变这一弊端,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引进企业,由企业实施大规模种植,从修剪、肥水、病虫防控都由专家统一指导,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对此,曹有龙自信地说:“我们服务的百瑞源、大地生态、杞泰农业、中杞、鑫阳等五家企业,经过欧陆多项检测后全部合格,大部分出口,使得企业和农户收益提升助推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以前所谓的转化应用成果,就是获个奖,弄个证书往柜子里一锁,就完事了。现在,农科院更注重新型实用的成果,以基地建设为抓手,集成示范重点关键技术。
谈到基地试验示范的成果,曹有龙说,“我们与几家龙头企业联合,就是为了将科研攻关向深度、广度、系统性上推进。以枸杞新品种推广为突破口,以良种良法配套推广为重点,分别建成长山头新品种示范基地、宽口井、宁安镇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基地、红梧山GAP生产示范基地、秦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对枸杞新优品系的推广,集成示范枸杞标准化建园、种苗快繁、整形修剪、篱架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水肥一体化、鲜果制干、质量检测、农业信息化等九项综合技术。示范区内建成病虫害监测点个,发布虫情测报5期;建大型育苗棚座,小型育苗棚40座,应用智能喷灌控制系统,有效降低管理用工,节约管理成本元/棚,实现沙荒地育苗成活率83.1%,繁育种苗总量达到万株;通过优化作物布局、间作功能植物、释放天敌等生态调控技术措施,主要害虫高峰期发生量较对照下降20%,昆虫多样性指数较对照提高4.5倍,丰富度指数提高2.8倍,生物药剂控制次数较对照区防治减少3-4次,每亩化学药剂使用量减少-ml;三龄枸杞实现亩产干果公斤,水、肥、农药利用率提高10%以上;节约生产成本-元/亩,枸杞多糖达到5%以上,产品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每亩收益比对照高-元,示范区内形成产值万元以上。基地试验示范的集中度、显示度明显提高,对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影响力明显提升,得到了自治区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谈到育种成果转化,曹有龙告诉记者,院企合作是宁夏农科院探索的新模式,不仅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对于知识产权也将形成保护机制。当然了,每一个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在科技认知的程度上是不一样的。他表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是宁夏百瑞源。年,由宁夏农科院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选育的枸杞新品系“”,被百瑞源以80万元的价格一次性卖断其使用权。此次转让的新品系“”系大果枸杞,其果粒大、商品等级率高、综合性状表现优良。此后,百瑞源在枸杞新品种选育、苗木繁育、规范化种植、深加工产品研发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得到农科院全方位支持。
坚持市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曹有龙认为当前发展枸杞产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点:
一、必须要加强以枸杞功效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及功能产品研发,向医药保健领域进发,开发高档保健品,这样会对枸杞产业起到进一步推动的作用。当然这是一个相当持久的过程。第
二、抓产品质量提升,按规范抓好种植、采收,烘干、包装等环节,最终保证绿色健康无污染的枸杞畅通地进入资本环节,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决不能砸了宁夏枸杞这个金字招牌。
《新商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