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平时我们调理好客户,通常会关照其注意忌口,但是很多人反映并不知道该如何忌口。
今天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食物的性味归经。希望大家在日常饮食上可以吃得更明白,更健康
神农氏尝百草,先分有毒无毒,再分寒热温凉,为食物定性;继之,鼻嗅腥臊香膻臭五气,口辨酸苦甘辛咸五味,为其定味,这是以人为本认识自然的方法。
性食物的“四气”,又称“四性”,指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寒与凉、热与温仅是程度有所不同,食物的寒凉性和温热性是相对而言的。还有一类食物在四气上介于寒凉与温热之间,即寒热之性不明显,则称之为平性。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中,以平性食物居多,温热者次之,寒凉者最少。
正常状况下,我们的身体处于“阴平阳秘”状态,寒热之性不明显,因此我们选择摄入的日常食物也多属性质比较平和的,例如玉米、花生、猪肉、牛肉等。
在机体处于阴阳寒热失衡状态时,可通过食物不同的性味进行调理。《神农本草经》曰:“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热性食物
根据中医理论,凡是能够治疗寒证的食物,大多数属于温性或热性。温热性的食物有助热生火、耗伤人体阴液的弊端。例如羊肉、辣椒、干姜、葱、酒等食物多有温中散寒、补阳暖胃等功效,对于阳气衰微或阴寒内盛的人最合适不过,正常人服用就会感觉燥热,加之火性炎上,吃多了会导致“上火”。热性病证或阴虚火旺体质的人则应忌食。
当下儿童反复发作的扁桃体脓肿和性早熟,就和孩子经常食用鸡肉有关,外加冰镇饮料的郁闭,容易导致热毒内攻。目前养鸡采取封闭饲养、外加灯光照射、注射激素促进鸡的生长,更是加重了鸡的热性、毒性。禽流感就是热毒郁积的结果。还有目前流行的所谓药膳,用当归炖鸡,吃得人们口鼻流血,他们完全不知这样吃是热上加热,而中国人自古都是用阴寒的蘑菇来炖鸡。
寒性食物
相反,凡是能够治疗热证的食物,大多数属于寒性或凉性。寒凉性的食物有抑制、损伤人体阳气的副作用,例如绿豆、西瓜、冬瓜、苦瓜等食物多具有清热生津、泻火止渴等功效,对于热证或火气偏重的人宜多食,但是阳气不足或虚寒体质的人则应忌食。
寒性的食物中首先就是冰激淋、冷饮。中国人的体质不同于欧美人,盲目照搬人家的饮食习惯非得病不可。
其次是牛奶——婴幼儿是纯阳之体,只有他们能够消化吸收奶,平衡奶的阴寒属性。人成年以后,体质改变,就应该停止喝奶,去食用温性的食物。但是在所谓的科学其实是商业利益的鼓噪下,人们只看到了牛奶有营养的一面,忘记了自己能否消化吸收的一面。很多人喝完牛奶会出现腹泻或者胀气,西医说是乳糖不耐受,中医认为是阳虚不能胜阴寒。只要在煎煮牛奶时加些热性药物,比如荜茇、高良姜、桂皮就能解决问题。不能消化,拉出去还算幸运。有的人不能消化,一味储存,喝完了也没感觉,结果阴寒在体内积聚,导致糖尿病、肥胖症等一系列疾病的发作。
鸡蛋也是阴寒属性,对于阴液不足,失眠低热的病人,古人用生鸡子黄搅入药液服用,滋阴养心;但是对于阳气不足或者是阴寒内盛的人来讲,鸡蛋就无异于毒药。有的人对鸡蛋过敏,吃完了就腹痛腹泻,有的会呕吐;但是吃煮鸡蛋过敏的人往往吃煎鸡蛋没事,这就说明必须用火热的烹制、或加入热性佐料来平衡鸡蛋的阴寒才有利于人体的吸收。比如中国人习惯用葱花、香椿、韭菜摊煎鸡蛋,外国人也习惯在煎鸡蛋上撒黑胡椒面,都是一样的道理。
味味,一是指气味,是人通过嗅觉对食物的基本辨别。其次是滋味,是人通过口舌品尝的感觉。
天下知气味者,莫过于厨子。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继神农尝百草之后,对中药方剂理论和实践贡献最大的就是伊尹。他撰写的《汤液经法》,严格按照四气五味,君臣佐使配伍原则设立了经方,迄今还在被我们使用。
《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了当年伊尹与汤王由谈烹小鲜而论治天下的精彩对话。伊尹认为,水生的动物气味腥,食肉的气味臊,吃草的气味膻。那么,怎样做出佳肴呢?主要依靠水、火、味的调节。以醋消除腥味、以姜去掉膻味、以酒除却臊味。调味的时候要平衡甘淡、酸涩、苦焦、辛辣、咸鲜,它的组合是有主、有助、有反佐牵制,有烘托陪衬。根据鼎中的变化,掌握火候,把握调料搁放的先后次序和量的多寡,才能获得久而不败、熟而不烂、甜而不腻、酸而不涩、咸而不齁、辛而不散、淡而不寡的美味佳肴。
伊尹从调味开始,谈到各种美食,最终告诉商汤,凡事物的至理,大都暗合于道。即使是最普通不过的煮东西吃,也深深蕴涵着治国安邦的大学问。饮食虽然是小道,一旦达到极致,同样包含了天下的至理。
嗅觉的味道
俗话说:“葱辣鼻子蒜辣心,芥末辣得鬼抽筋。”同样是辛辣的食物,影响人的器官是不一样的。葱闻起来很香,吃起来不辣。大病初愈的人,往往就是想吃一碗葱花面。中医认为,葱性热,耐寒,气味辛香上能通督脉,散寒开窍,下能通任脉,涌出唾液、眼泪、胃液。做饭的时候放葱,除了能唤醒食欲,还可以平衡食物的阴寒属性,也能掩盖肉类腥臊的味道。由于葱过于辛香走窜,所以不宜煎炒时间太长。普通病人受寒感冒,出现轻微的发热疼痛的症状,可以将葱白切碎煎煮,加点红糖热服,以汗出热退为效。由于阴寒内盛导致腹痛、痛经、四肢厥冷的病人,可以把切碎葱白炒热,用棉布包裹好了放在肚脐上熨烫,可以反复加热更换,直到病人鼻尖出汗,腹内鸣响,矢气排便,四肢回暖为宜。这就是发挥葱白温通任脉的功效。
蒜闻起来气味不大,煎炒以后有蒜香。中医用蒜来治疗由于阴寒积聚心胃导致的胸闷、胸痛食积,心下硬痛。蒜吃多了除了烧心以外,还会造成眼睛干涩,损害视力,须发早白。中医找到了既能消除它的毒副作用,又不渐弱其强心功能的办法,就是用醋腌蒜。平常百姓吃饺子,就是用蒜蘸着醋吃。每到岁末,家家都要腌制腊八蒜,为的是到了除夕吃饺子用。
吃芥末的感觉就是直冲牛斗,浑身颤栗,中医认为是通督脉,鼓舞肝胆阳气,所以用来治疗阴寒积聚麻痹的病人。而对于本身就有抽搐、颤抖、多动的病人,芥末等辛辣的药物就属于禁忌。
气味学说在日常预防保健中也有广泛应用。比如在端午节,人们把新鲜的艾叶,菖蒲挂在门口,用其芬芳辛香的气味驱邪逐臭。古人做手术的时候,一般在密闭的房间焚烧苍术,用来洁净空气。很多少数民族还保留着佩挂香囊的习惯,疫疠横行的时候,人们除了吃蒜以外还有装蒜,也就是随身携带大蒜的习惯。如此这般,不一而足。
口舌的味道
普通人口舌能够感觉的味道有十种,那就是酸涩、焦苦、甘淡、辛辣、咸鲜。人有天生或经过训练出来的敏锐的味觉,孔子说过:“淄、渑之合者,易牙尝而知之。”意思是说,齐国的名厨易牙能把两条不同的河水辨别出来。国内国外都有品酒师,口尝舌辨,就能说出酒的产地、酿制时间。古代神农氏尝百草,伊尹制汤液,都是建立在这种超人的直觉、感悟上。
平时我们说的“五味”则要概括一些,指的是食物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另外还有淡味、涩味,不过一般习惯上把淡附于甘味,把涩附于咸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和功效。食物五味之中以甘味最多,咸味与酸味次之,辛味少,苦味最少。
既然是主观感觉,味觉就不仅与客观的食物有关系,而且与人的身体、情绪、神志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讲“舌为心之苗”,心不在焉的时候无论吃什么山珍海味也味同嚼蜡;心情喜悦、饥饿急切的时候,粗茶淡饭、糟糠腐朽也会让人甘之如饴。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时过境迁,朱元璋能让做饭的叫化子做出一模一样的饭菜,但是恢复不了当时的身体状态和心境,也就找不到了感觉。
心神对味道的感觉也有选择性,随着身体、情绪状态的不同而调整。比如平素觉得苦涩难以下咽的砖茶,在饱食咸鲜的肉类和海鲜以后喝就觉得是甘甜爽口;营养过剩,舌苔厚腻覆盖味蕾的人,就喜欢吃辛辣的食物下饭,碰到甜腻的食品会感觉恶心;而体液不足、舌苔剥脱的人就讨厌辛辣,喜欢吃咸甜的食物。动物能在病痛的时候寻找相应药物,原因并不是它们懂医学,而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也就是在某种病态下,身体会对某种植物的气味和味道产生特殊的喜爱。
酸味食物
酸味食物具有收敛、固涩止泻的作用,多用于虚汗久泻、尿频遗精等病证。酸味还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提高营养成分的吸收率。但过食酸物,又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酸寒的食物以水果居多,比如梨、苹果、柿子等等,大米,薏苡仁等也属于此类。秋天干燥,最适宜吃,可以滋养肺阴,润泽皮肤、毛发。酸寒的食物还能平抑肝气,软化血管,控制高血压。对于嗜酒、嗜辣的人来讲,应该多吃水果。老百姓吃糖蒜、腊八蒜,就是用酸味平衡抑制辛辣对口腔粘膜胃肠道粘膜的刺激。但是如果吃的过量,或者是阴寒体质的人吃,就会导致阴寒内敛积聚,皮肤出现黑斑,胃内出现结石。
酸温的食物比如杏仁、山药、木瓜、米醋,经常食用可以止咳生津,生发、乌发,也适宜老年人虚喘、大便秘结干燥。民国名医张锡纯就用一味薯芋粥,治疗肺津不足的干咳、虚喘、便秘,可谓食疗佳品,食用时最好清洗干净,带皮连须一起吃,效果最好。
甘味食物
甘味食物具有滋养补脾、缓急润燥等作用,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羸者,适宜多吃味甘之品。但过食甜食则伤脾,同时也是很多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症的诱因。
甘淡的饮食最多,首推淡水,没有人能离得开它。古人讲究喝活水,以泉水为最佳,井水河水雨水雪水次之。饮水应当煮沸热饮,喝冰水、碳酸水只能加重身体的阴寒。目下流行所谓晨起即饮数杯白水的“健康疗法”,国人体质以虚寒居多,照此饮法,非中水毒不可。水饮不化,在肠胃驻留,削弱消化功能。甘淡的水少饮能补充体液,多了就利尿伤肾,所以古人在水中加入苦味的茶叶来平衡。
甘寒的食品中,西瓜、甘蔗,最能清凉利尿,可以解除肾结石、小便不利、淋漓涩痛的症状,而对于糖尿病等小便过多、失禁、尿床、早泄、带下过多的病人就不适和。甜食吃多了自然伤肾,小孩子吃糖多了会蛀牙,成人会导致骨质疏松。
甘甜温性食物以小麦白面、小米、黍米为代表。多咀嚼馒头一会儿就会感到甘甜。熬小米粥浮在上面粘稠的米精最养人,最适宜消化吸收不良、大病初愈的人食用,陈年旧米就没有这层精华了。黍米是黄粘米,生长在干旱寒凉地域,又粘又甜,在胃中粘滞时间长,不容易使人感觉饥,所以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的说法。消化不良的人本身胃的蠕动慢,排空时间就长,最好少吃。《伤寒论》中禁忌的“生冷粘滑”就是指此类食物。
咸味食物
咸味食物具有软坚散结、润下、补肾等作用,多用于瘰疬、痰核、痞块等病证。少了咸味,精神体力都会下降;咸味吃多了,则会导致血液粘稠、凝滞,血压升高,也可影响心情、心神,使之兴奋、激动、失眠、躁狂。
具有咸味的食物,多为海产品及某些肉类。如海蜇味咸,有清热化痰、消积润肠的作用,对痰热咳嗽、痞积胀满、小儿积滞、大便燥结者,食之最宜;海带味咸,有软坚化痰作用,适宜瘿瘤瘰疬、痰火结核者服食。生活中人们常食的猪肉,味咸,除能滋阴外,也能润燥,同样适宜热病津伤、燥咳便秘之人食用。
北方人以鲁菜为代表,口重味咸,适合穷苦人偶尔食用,不适合富贵人天天吃。社会进步饮食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应该改变饮食习惯,以清淡新鲜为好,可以学学粤菜风格。咸味最重的莫过于味精、鸡精,饭馆的厨子离不开,很多人吃了会感觉口干舌燥,有的会出现皮肤过敏瘙痒,国外称之为中国餐馆综合症。所以以后外出吃饭点菜的时候,记得嘱咐一句别放味精。
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具有清热泻降、燥湿健脾等作用,多用于热证、湿证。药物之中苦味占了绝大多数,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大概与平时我们饮食中普遍缺乏苦味有关。
苦寒的食物以绿色蔬菜居多,苦菜、苦瓜、苦丁茶最典型。苦瓜味苦性寒,取其清泄之力,达到清热明目、解毒泻火的效果,适宜热病烦渴中暑、目赤疮疡者服食;再如绿茶,苦甘而凉,也具有清泄的功效,适宜夏日饮用,有清利头目、除烦止渴、消食化痰的作用。蔬菜的苦寒性质,最适合消化肉食。蒙古人食肉缺乏蔬菜,全靠砖茶来消食化积。所以蔬菜最好熟食,迷信生吃蔬菜不损失营养的人,其实是以不消化不吸收为代价的。寒性体质的人最好用蒜蓉、葱姜炒菜,来平衡寒性。
苦味温热的食物首推锅巴、烤馒头片,是开胃化食的上佳食品,推荐给胃寒、流涎的孩子们吃。吃炭火烤肉的时候,烤出的微微炭焦就是消化肉积的佳品。平素吃牛排不过一两块,吃烤肉却可以吃10多块,原因就在于此。
辛味食物
辛味食物具有发散行气、通血脉等作用,多用于外感表证、气血运行不畅或风寒湿邪证等。
风寒感冒者,宜吃生姜、葱白、紫苏等食品,以宣散外寒;寒凝气滞的胃痛、腹痛、痛经之人,宜吃辣椒、茴香、荜拨、砂仁等食品,以行气散寒止痛;风寒湿痹患者宜饮用白酒或药酒,以辛散风寒、温通血脉。
以前仅仅盛行于西南地区的川菜,为何现在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归经食物的“归经”,是指不同的食物对人体脏腑经络各部位有选择性特殊作用,而这个作用是通过“性”和“味”来实现的。就味道来说,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再与四性相结合,就更加呈现其选择的多样性。
比如同为寒性食物,虽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作用范围不同。如梨、香蕉、柿子、桑葚、芹菜、莲心、猕猴桃等,均为寒凉食物,但梨和柿子偏于清肺热,香蕉偏于清大肠热,桑葚偏于清肝虚之热,芹菜偏于清肝火,莲心偏于清心热,猕猴桃偏于清肾虚膀胱热。这都是由归经不同决定的。
同理,补益类食物,也有补肺、补肾、补脾等不同。猪心、赤小豆、龙眼肉、柏子仁、小麦入心补心,养心安神,心悸失眠者宜食之;小米、扁豆、糯米、粳米、红枣等入脾胃经,故能健脾养胃,脾虚便溏者宜食之。西红柿、樱桃、油菜、香椿等归于肝经,有舒肝理气的功效;白萝卜、胡萝卜、芹菜、柿子、生姜、大葱等归于肺经,有益肺解表的功效;禽蛋肉类、黑芝麻、枸杞子等归于肾经,有补肾益精的功效。
食物同药物一样,一种食物可能归两经或三经。如山药能归肺经、脾经和肾经,故凡肺虚、脾虚及肾虚之人均宜食之;桑葚归肝经和肾经,肝肾阴虚者宜食之;莲子入心、脾、肾三经,故心虚失眠多梦、脾虚久泻带下、肾虚遗精早泄者,均宜食之。
中药治病,就是根据各人身体情况,运用性味归经的原理来治疗的。食疗虽然没有药物那么直接,但是因为天天在吃,所以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明显。日常饮食吃对了,对疾病的调理等于锦上添花;如果吃得不对,那就是南辕北辙了!
可能有些人觉得太复杂了,从头看到尾也不知道到底该吃什么,在此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因为现代人体质虚寒居多,生冷苦寒的食物应尽量避免,脾虚湿盛的人尤其要记得戒水果。
其次,在没有食疗需求的前提下,日常饮食以平淡温和为宜。有偏性的食材可以和相反性质的食材相结合,来达到平性的目的。
再次,饮食要均衡,主食和配菜的比例以7:3为宜,切不可为了减肥或追求口感而减少主食。
最后,想偷懒的找宝旗健康顾问,有钻研精神的北京白癜风专业治疗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中医医院